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广西位于中国南方最大水系珠江水系上游,境内河流众多,一条条“母亲河”养育着5600多万八桂儿女。习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2021年4月,视察广西时再次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广西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格外的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精心绘制“护水图”、念好“治水经”、续写“兴水记”,着力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自2019年全国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以来,广西水质连续4年保持领跑态势,广西城市4次荣膺冠军,每年有5个左右城市位列前十名、9个以上城市进入全国前三十名。在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广西日报派出全媒体采访报道组,沿江溯流深入柳州、桂林、梧州、河池、来宾、崇左等水质全国领先的设区市采访,实地探访广西践行“两山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强区建设,抓好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建设,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的发展密码。广西日报“八桂视点”专栏自2021年5月24日开办以来,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新闻报道,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调查品牌栏目。为逐步提升“八桂视点”的品牌影响力,3月22日起,“八桂视点”专栏升级为“八桂视点”深度调查版,首期推出“广西水质领跑全国 见证美丽中国实践”深度调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穿境而过的西江水系滋养着八桂大地的儿女。多年来,广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了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且看广西如何从认识到实践——
珠江水系又称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流域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0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3%,居全国第二。
西江为珠江的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境内的马雄山,从上游往下游分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段,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干流全长2214公里。
广西,珠江流域的重要区域。珠江上游西江水系从广西穿境而过,一路向东,奔向粤港澳大湾区。
西江水系的水环境质量对整个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此,对广西来说,保护域内水环境,既是保护自身的母亲河,也是在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护水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河湖水环境质量从始至终保持全国领先的态势,在生态建设领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水质领跑全国,广西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如何确保江河湖泊清水长在永续利用?
林立的厂房、冒着浓烟的烟囱、巨大的排污口直通通地露在江边,浓黑的污水正汩汩流入江中,眼前的江水,污浊不堪,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在柳州工业博物馆看到这一幕,即使只是实景模拟展示,仍让人触目惊心。而这,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市柳江沿岸的写照。
“当时,大批工厂依江而建,不到9公里的柳江两岸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讲起那段历史,柳州工业博物馆的讲解员莫莹莹语气低沉。
岂止是柳江,又岂止是城市。“过去在水库搞网箱养鱼,渔民大量投放饲料,水体富营养化,水面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脂,水质一度达到劣五类。”灵川县公平乡乡长李剑文回忆清理青狮潭水库网箱养鱼的情况时直摇头。青狮潭水库是桂北最大的水库,也是漓江重要的水源地,然而水库网箱养鱼一度是库区村民最主要的经济产业。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粗放式发展……这样的通病,在我区城乡发展历史中,一度都会存在,甚至引发深刻教训。
2012年一场引发全国关注的龙江河水污染事件,让广西深刻意识到,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自然环境,难以为继。
转型发展,不容迟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是核心。保护水质的过程,其实也是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过程。
然而,转型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困惑。“要柳州还是要柳钢?”在柳州治理工业污染的过程中,针对作为支柱企业之一的柳钢,就曾经引发过这样的讨论。
要转型,要治污,就必然会损失一些行业一部分人的利益。广西淡水水域资源丰富,网箱养鱼一度是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位于浔江边上的藤县,曾经是西江干流养殖网箱数量最多的县份,随着网箱规模的逐步扩大,部分河段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因此一天比一天突出,当地下定决心进行整治转型。但是,“不养鱼,没收入来源,吃什么?”许多渔民一时难以接受。
这些困惑,本质上都指向一个问题:作为经济发展尚不发达的广西,保护和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深刻论述,清楚阐明了怎么样看待两者的关系。
对于转型的决心,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异常坚定。2012年出台的一份《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用了“以铁的决心”这样坚决的措辞。历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都坚定不移重申,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经历了探索、困惑和阵痛,人们发现,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真正赢得出路。
——“吨钢新水消耗从2005年废水集中处理站建设初期的13吨下降到2022年的1.52吨,居同类企业领先水平。”3月11日,柳钢动力厂水电车间副主任周锡明接受本报全媒体报道组采访时自豪地说。资源消耗下降了,综合效益却在增加。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不断做优、做精钢铁主业,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等,柳钢的生产实现了持续提质增效。
——拆除网箱后,藤县出台渔业转型转产实施方案,指导帮助养殖户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养鱼等绿色养殖模式。曾在浔江河道网箱养鱼的塘步镇上赤村村民李帆“上岸”之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堰塞湖水库继续养鱼。“现在养鱼比在江里风险低了,收益高了。”他说。
水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中,广西从始至终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探索创新,不断的提高治理效能。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这是我区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是顶层设计,在保护水环境中,各地纷纷拿起“法治”这个利器。
柳州市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先后出台了两部环保类实体性法规《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和《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使山水都有了“护法”。
来宾市为了彻底保护重要水源地北之江,实施了该市环保领域的首部实体法规《来宾市北之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如今,曾经因污染而被称为“牛奶河”的北之江变成了清水河。
2020年,自治区人大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并于当年5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区水污染防治方面基础性综合性地方立法空白。
越来越多“长牙齿”的法律的出台,为我区构筑起护水的第一道屏障,而管理体制的创新则为保护的方法的落实提供了切实保障。
“去年我们全面清理了西江水面41万平方米的养殖网箱,获得水利部充分肯定,这是梧州市河长制不断发挥实效的有力证明。”梧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覃柱良说,2022年梧州入选国家级河湖长制工作拟激励市县名单,成为广西唯一入选的设区市。
实施“河长制”5年多来,广西2710名总河长、2.6万多名各级河湖长切实承担起管河、护河的职责,使“河长制”变成“河长治”。
曾经,漓江流域生态管理工作涉及20多个部门,管理体制机制并未理顺。2013年桂林市全面整合各方力量,挂牌成立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确立“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三统”原则,使“九龙治水”变成“一个拳头”发力。
地区之内要形成合力,跨区域也要共管共治。柳(州)来(宾)河(池)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桂黔南盘江(红水河)联防联控联治机制、粤桂跨省(区)上下游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合力越来越强。
走进河池大任产业园的广西华远金属化工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庞洲在介绍各种复杂的污水处理设备之外,特别给大家看一条绕着整个车间地面开凿的小沟。
这是一条简单到毫不起眼的小沟,深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却是一个深刻教训换来的。
“龙江河水污染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对小散乱冶炼公司进行了整治,建设了大任产业园。园区企业的生产车间都设置了这样的防溢沟,就为了最大限度防范可能发生的污水外溢。”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园区分局局长王日生说。
治污,离不开科技赋能。一路采访,不论是在柳州的钢厂,还是在来宾、崇左的糖厂,又或是在河池的冶炼厂,在企业水质监测室的外墙,记者都能看到一个绿色的二维码——“广西生态环保一码通”。扫码进入小程序,企业的排污许可证、主要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投诉举报渠道等信息一一可见。2021年以来,我区推行企业污染“一码”监管,目前已实现全覆盖。
都安河长办的工作人员黄春叶给我们看手机上收藏的一张照片:春天红艳艳的木棉,映着碧绿澄净的水面。“这是几天前在澄江河源头的监控屏幕上看到的,太美了,忍不住截屏存下来。”黄春叶说,为保护好澄江河这条母亲河,都安在河段的重点位置都安装了监测摄像头。
一码、一图,背后是广西为保护河湖水质一点一点织就的科技保护网,而柳州的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监管系统、桂林的“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更是代表了这张科技网一直在升级迭代的技术水准。
法治、机制、技术,外部的治理为保持河流健康营造了良好环境,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则是从内在提升河流的自然生命力。
船行江面,三月的漓江,江水逶迤,岸边树木参差、芦苇摇曳,图画天成。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六大队调研员刘仁亮一路指点:“这是20多年前修建的混凝土护岸,这是现在修复的自然岸线。”
传统的混凝土“包”起来的护岸,犹如给河道穿上了“盔甲”,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ECO的影响。如今,在漓江适宜的河段,保留和恢复自然河岸,让岸边的树木、芦苇等植物自由生长,白鹭、野鸭有了栖身的地方,各种水生动物也多起来了,河流更有生机和活力,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浓绿发黑的水塘,周边环绕着低矮破旧的平房,“这就是佛子湖以前的样子。”指着老照片,崇左市水利投资公司总经理黄浩介绍。
而记者眼前的佛子湖,开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远处的龙峡山,岸边游人悠闲漫步,穿着绿旗袍的姑娘对着相机倚栏回眸,留下倩影。
南疆国门城市崇左,左江蜿蜒流过,城区内原本水域丰富,但多年来水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相反,随着城市扩张的脚步,水系断流、湖泊萎缩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2022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期间,激烈的摩托艇赛事在柳江上演。覃科 摄
为了改变这一系列问题,2019年崇左启动了城区生态水系修复工程。金龙湖、佛子湖、水口湖……随着水系的连通、活水的引入,一个个湖泊开始重生,成为城市中的灵动风景,让城市变得更宜居。
“佛子湖从去年国庆开放以来,让周边的市民有了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成为市中心最有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黄浩说。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一条条蝶变的河流、一片片焕新的水域,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绿色红利,铺陈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在河池园博园,傍晚的金山湖湖面静谧,四周山树葱茏。“这里将成为宜州新区的绿肺和中心区域。”宜州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韦诚颖说,该区依托金山湖的山水优势带动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构建集智慧、零碳、公园、文化、科创一体的绿色新城。
在武宣县阳明公园,阳光下的黔江碧绿开阔,对岸山峦耸翠。“节假日的时候,江边的天空都是飞舞的风筝,停在江边的车辆不仅有来自外市的,还有来自外省的。”市民陈女士说。大藤峡工程蓄水使这座城市拥有了临江滨湖的优越条件,武宣借势打造“生态水城”,提升了城市品牌。
一江碧水向东流,流动的是生态之水,也是发展之水。借助一条西江黄金水道,同饮一江水的两广人民携手共绘发展新图景。
梧州,广西的“东大门”。就在采访组到梧州采访前几天,梧州刚迎来了一个由20多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组成的考察团。
“梧州山好水好人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实、措施实、干劲实。”考察团成员、深圳市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高级顾问戴宣宝实地走访后,对梧州留下这样的印象。
作为广西最靠近大湾区的城市,这样考察往来在梧州是很常见的。梧州市坚定不移实施东融战略,全面对接大湾区,带动地方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前我们引进的外资企业有2/3是从大湾区引进来的,随着跟大湾区各方面的对接深化,我们还需要逐步推动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提升产业质量。”梧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剑廷说。
有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西江干流航道上常年往返广西和珠三角地区的货船已超过4000余艘,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
站在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梧州长洲水利枢纽上远望,宽阔的江面上,大小船舶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沿江两岸,青山绵延,港口、码头、城市、工业园区一一分布,构成了一幅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画卷。
1个多月的实地探访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从在柳州提出“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困惑,到广西历届领导“以铁的决心”持之以恒,再到广西各地的立法、技术创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外在内在的创新举措让广西河湖焕然一新,永续发展……
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广西昂首挺进、披荆斩棘,绘就眼前这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一一见证着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魅力。
逐浪前来,踏水而歌,广西正坚定不移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路子不断前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广西绿色发展的力量。